(2011年11月)水運是公認的綠色運輸方式,但我國2010年內河貨運量和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僅為5.8%、3.9%
我國內河運輸市場仍以個體戶為主,競爭力極差
內河水運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構建以“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高等級航道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體系
11月7日,全國水運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在會上透露,“十二五”期間,中央將安排450億元財政資金,加大航道、支持保障系統和中西部地區港口等的資金投入,同時安排50億元財政引導資金,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和運力結構調整。這意味著“十二五”內河航運投資將比“十一五”期間增加2.7倍,增幅創造歷史新高。
“十一五”期間水運總投資不足同期全社會交通建設投資的2%
水運是公認的綠色運輸方式,具有投資少、運量大、能耗低、占地省、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按照單位貨物周轉量測算,水路、公路的能耗比是1∶13.9,成本比約1∶6。在資金投入方面,形成同樣的運輸能力,航道、鐵路、公路的基建投資比例約為1∶3∶7。
為了充分挖掘水運潛力,“十一五”期間,我國加快內河水運發展,航道建設全面提速,新增三級以上航道649公里,使高等級航道達到9280公里;建成22個通航樞紐和34個船閘,減少礙航閘壩24個,形成了以長江、珠江、京杭運河、淮河、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為主體的內河水路運輸格局,初步形成了國家高等級航道網絡,對促進流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長期以來資金投入不足,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薄弱,內河水運仍是綜合運輸體系的短板。“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內河水運總投資約為1000億元,超過新中國成立至“十五”期末的投資總額,已是歷史新高,然而這還不足全社會交通建設投資的2%。2010年內河貨運量和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僅分別占5.8%、3.9%,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也不適應國家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
此外,監管不力以及法律空白導致礙航、斷航的現象也比較突出。有水方能行舟,但隨著近些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類大型水上建筑頻頻導致斷航,采石挖砂等破壞、侵占航道行為也較為嚴重。在我國現有通航河流上共建有水利水電樞紐4000余座,其中建有船閘、升船機等過船設施的僅有不足1/4,造成航道中斷4萬余公里。
內河運輸個體經營者達3萬,企業僅350家且競爭力極差
“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內河水運是發展的短板。一方面,長期以來是國家投資最少的,歷史欠賬較多。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運又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挑戰。”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表示,內河水運發展,不僅僅是規模的問題,還有質量的挑戰,更需要增加對水運結構調整的緊迫性與重要性的認識。
內河航道達到三級后,千噸級船舶才能通過。然而,我國內河三級及以上航道僅占全國總里程的約8%,而美國是61%,德國是76%。由于航道等級較低,通行能力不足,我國內河運輸船舶平均噸位僅450載重噸,僅為美國的3/8,不足德國的1/3。噸位較低又影響了內河運輸企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內河運輸市場仍以個體戶為主,個體經營者達3萬,企業僅350家,企業平均規模僅為1300載重噸,競爭力極低。這些都導致內河水運的競爭力沒有充分發揮。
“今年開始,內河水運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速度將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也將加快。”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宋德星介紹,今年年初,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內河發展戰略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內河水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高等級航道建設是亮點
發展內河水運,首先要強基礎,即加強航道建設。會議透露,“十二五”內河水運發展的第一大亮點就是加快高等級航道建設,全面改善航道通航條件,加快構建以“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高等級航道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體系。所謂“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即長江、西江、京杭、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淮河、贛江等18條主要干支流。這些主要航道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擴能改造,疏通瓶頸,并逐步實現干支銜接,織就一張通江達海的高等級航道網。
建而不養,白忙一場,航道養護管理及其立法保障被擺到更重要的位置。目前,在交通基建領域,我國先后頒布了《鐵路法》、《公路法》、《港口法》和《民用航空法》,航道保護和發展的法律基礎相對弱化。而在水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國家先后發布了《防洪法》、《漁業法》等,只有航道管理領域沒有法律。據悉,《航道法》已報至國務院,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出臺。
資金是推進水運發展及結構調整的重要保障。航道作為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見效慢,航道發展的效益間接體現在對水運發展的促進和對沿岸經濟的帶動、對環境的全面改善上,只能依靠政府投資。徐祖遠表示,“十二五”期間,除了中央加大投資力度,地方也要積極爭取出臺政策建立穩定的財政資金來源,擴大資金規模,統籌使用燃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要盡快落實船型標準化和老舊船舶提前淘汰配套資金。同時,地方還將依托航電樞紐等資產,搭建融資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