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完善跨境物流體系、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舉措,推動行業向高效化、智能化轉型。政策聚焦物流成本優化、跨境供應鏈穩定及技術融合創新,為交通運輸行業的長遠發展指明方向。
我國物流費用占GDP比重已從2000年的18.98%降至2024年的14.06%,全社會物流降本成效顯著,但對比美國同期8.33%的平均水平,仍有較大提質空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旨在通過深化鐵路等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打破區域壁壘,推動多式聯運發展和運輸結構調整。
政策重點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和“一單制”行動,強化不同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例如,標準化集裝箱的多式聯運可減少貨物裝卸損耗,提升轉運效率。同時,智慧物流技術的應用(如電子運單平臺、智能調度系統)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中間環節成本。
統一的綜合交通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將促進全國性物流網絡的形成。通過整合公路、鐵路、水運等資源,構建跨區域協同機制,物流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將顯著提升,為實體經濟釋放更多降本紅利。
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1.3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15.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直接拉動國際快遞業務量增至2024年的38.7億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以應對國際貿易新業態需求,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
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技術的融合為物流注入新動能。例如,無人機配送可突破地形限制,提升偏遠地區物流覆蓋效率;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應用有望構建城市空中交通網絡,縮短貨物運輸時間。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則推動干線物流運輸向無人化、高效化轉型。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和低空經濟被列為新興戰略產業。這些技術不僅優化城市交通結構,還將促進物流末端配送智能化,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的立體運輸網絡。隨著“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化,物流體系的智能感知與自主決策能力將顯著增強,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