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78年后,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通航人,勇于創新,率先進入海洋經濟飛行服務和海上救助領域,成為我國通航運營、培訓、發展海洋經濟及海上救助的重要力量。 廣東通用航空經過60多年的發展,如今正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廣東是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故鄉。1951年5月,民航廣州管理處C-46型飛機執行廣州市防治蚊蠅危害任務,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通用航空作業飛行,揭開了新中國通用航空發展的新篇章。
1978年后,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通航人,勇于創新,率先進入海洋經濟飛行服務和海上救助領域,成為我國通航運營、培訓、發展海洋經濟及海上救助的重要力量。已成長為我國海上油氣鉆井平臺飛行第一、第二大服務商的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南航珠海直升機分公司從1995年起就占全國海上油氣平臺飛行50%以上的份額,2009年至今更是高達80%以上。海油人說:“是海直和珠直的直升機把我們送上海上平臺,實施國家‘深海戰略’離不開他們的飛行保障!”
隨著國家低空開放逐步實施,廣東通航再次發揮排頭兵試驗田的作用。去年,珠海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劃設了“珠海—陽江—羅定”低空轉場訓練航線,供通航企業使用;建成了國內第一個通航飛行服務站。以珠海航空產業園為載體、以中航工業通飛公司為龍頭的我國通航產業“航母”將從珠海駛向世界。
目前,集通航研發制造、通航運營、服務保障、飛行培訓及消費娛樂于一體的“通航全產業鏈”在廣東已規模初顯。以珠海為例,近幾年,引進了總投資超過130億元的20多個航空要素項目,初步形成航空制造、培訓和服務保障產業體系:我國首個私人飛機運營服務中心(FBO)在珠海機場開業;珠海中航飛行培訓學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航空學院相繼揭牌……
作為“國家隊”的中航工業通飛公司南下珠海后,令人刮目相看:2012年10月,西銳飛機珠海生產線建成,首批組裝3架飛機下線并試飛成功,同年獲得60架西銳飛機訂單;同年11月,自主研發生產的、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中國首款高端公務機“領航150”成功下線,并獲得8架訂單;作為我國大飛機項目之一的水陸兩棲飛機“蛟龍”600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廣東通用航空制造業從無到有,一舉躍居全國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