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常被人們當作國際物流的一個特殊節點,是工業活動的基地,還是城市發展的增長點。港口以其大進大出的集疏運能力及組織作用,在綜合物流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上起著核心戰略作用。立足港口集群,依托“黃金水道”,以建設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為重點,重慶市正加快按照“港口、物流、產業”相結合的原則,依托港區完善物流園區及臨港產業布局,以港興園、以港興城,促進港口發展轉型升級,發展和完善公、鐵、水多式聯運,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間的“無縫銜接”,將港口優勢、水運優勢轉化為綜合交通優勢、區域經濟發展勝勢,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展現出誘人的發展前景。
產業聚集,造就水運發展的“重慶速度”
“商賈云集,百物萃聚……或販自劍南、川西、藏衛之地,或運自滇、黔、秦、楚、吳、越、閩、豫、兩粵間,水牽運轉,萬里貿易遷!
港口整體實力的做大做強,促進了產業要素的快速聚集,造就了重慶市水運發展的“重慶速度”。2012年全市共完成水路貨運量1.28億噸,同比增長 8.8%;貨運周轉量1700億噸公里,同比增長9.1%,占全國內河的25%;港口貨物吞吐量1.25億噸,同比增長7.7%;其中外貿吞吐量406萬噸,同比增長16%;集裝箱吞吐量79.55萬標箱,同比增長13.2%。全市95%以上的外貿物資通過水運完成,周邊省市貨物中轉量占總吞吐量的 40%,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雛形已初步顯現。
“航運中心決定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決定經濟中心!闭鐕鴦赵焊笨偫、前重慶市委書記汪洋所說,近年來,全市堅持按照“港口、物流和產業”三結合的原則,加快實施主城團結村、寸灘港等7個物流樞紐,以及萬州龍寶等4個貨運樞紐建設,實現港口、物流園區和臨港產業相互融合、有效銜接,充分激活港口乘數效應、結構優化效應、產業集聚效應和腹地經濟引擎效應,立志把重慶港打造成綜合物流樞紐、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工業集聚集群融合的基地。
其中,港口“前港后園”發展模式引人注目。重慶港務物流集團與上海華宏控股集團進行戰略合作,組建“九港鋼市”的綜合物流發展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商貿類物流企業的倉儲、加工、委托采購、金融服務等融為一體,即貨物聚集形成的“前港后園”模式。據介紹,實行這一新模式后,重慶到上海的航運收費,將由0.03元/噸/公里下降到0.01元/噸/公里,重慶到上海航線距離為 2400公里,這樣算來,一噸貨物的成本下降了48元,水運優勢凸顯。
此外,重慶港務物流集團還與中遠物流、重慶能投集團等相關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豐富綜合物流要素資源,推進大客戶戰略,聚集起如重鋼集團、達鋼集團、威鋼集團、德鋼集團、開磷集團、普光集團、蓬威石化等一大批穩定的客戶群,擁有了穩定的基礎貨源支撐。
“此舉有效探索出了一條港口為商貿企業提供低成本物流通道,商貿類物流企業為港口帶來貨物聚集效應的"前港后園"物流發展新模式!敝貞c港務物流集團還提出,“十二五”期間,將以西部現代綜合物流航母企業為目標,今后將向全程物流和綜合物流經營模式轉變,全面建成集裝箱樞紐中心、大宗散貨集疏中心、大宗生產資料交易和結算中心,加快推進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依托港口建設布局物流園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開發區等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也日益明顯。目前,全市60%以上經濟開發區和特色工業園區沿江布局;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水路沿線集聚了95%以上的汽車、摩托車、化工、冶金、機械制造及電力等重點企業,形成了門類齊全的臨江產業帶,成為重慶市對外開放和周邊省市對外發展的物資運輸主要通道,各港口區域已經成為吸引和集聚現代工業、商貿流通服務業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水運服務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綜合運輸,跳好聯運協調“團體舞”
做好“水文章”的同時,重慶市一直注重“水、陸、空”交通聯合發展,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大港口、公路、鐵路站場和機場的聯合建設力度,完善港區集疏運體系,實現多重交通路網的有效銜接貫通,構建起分工科學、布局合理、低碳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立志打造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
目前,重慶市已形成“一樞紐六干線”鐵路、“二環八射”高速公路、“一干兩支”航道、“一大兩小”機場的綜合交通網絡格局,“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交通藍圖提前十年實現!皟葧惩饴摗钡慕煌ɑA網絡,不僅實現了全市輻射、聚攏周邊能力“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加速了運輸組織邁向多式聯運、一體化運輸方向發展的“聚變”效應,從而使重慶真正成為具備引導長江上游地區交通轉型、產業升級、城市聚集、經濟騰飛的“帶頭大哥”。
11月8日,自成都發來的集裝箱列車緩緩駛入萬州港紅溪溝作業區,在這里走水路發往長江下游各港口。隨著蓉萬鐵水聯運集裝箱快班列的開通,成都、川西、川北地區的集裝箱貨物可通過達萬、達成鐵路直接運送到萬州港。通過鐵水聯運,單程運行時間縮短至四天左右。
鐵水聯運,看似平常,卻能夠充分發揮鐵路、水運比較優勢,有利于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貨運成本,蘊含著“協作、協調、協同”等現代化交通運輸組織理念。
在加強水陸聯運貫通,不斷強化對周邊省市乃至全國的引領、輻射、集散等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時,重慶市也在通過建立新的國際運輸走廊,搶占對外開放高地,從而引領西部地區融入全球發展格局。2009年9月,重慶出臺《關于認真貫徹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意見》,標志著“一江兩翼三洋”為布局內容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戰略正式啟動。借助長江水道通達太平洋;“西北翼”通過鐵路,出新疆、穿中亞、至歐洲,直抵大西洋;“西南翼”是指經渝黔鐵路,由云南出境,至東南亞通達印度洋。
經過多方努力,“西北翼”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已于2011年正式運行。截至2012年底,“渝新歐”已成功開行58趟(2011年17趟,2012年41趟),貨物運輸總量5000標箱,貨值超過10億美元。今年2月28日,首趟“渝新歐”回程班列從德國杜伊斯堡發出,于3月18日抵達團結村。隨著“渝新歐”回程班列的持續常態開行,我市可望成為歐洲對華貿易的分撥中心。
接下來,我市將進一步完善“一中心,三樞紐”綜合運輸體系(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西部最大鐵路樞紐、門戶性復合型航空樞紐),重點建設完善渝漢滬出海通道、渝湘閩通道、渝深貴穗出海通道、渝昆東盟通道、成渝通道、渝陜包通道、渝京遠東通道、渝蘭-西亞-歐洲通道八大對外綜合運輸通道,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銜接順暢、服務高效、安全綠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我市打造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國際交往和物流門戶、全國城鄉交通統籌發展先行示范區,為我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長江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