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到了快遞業,要求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各種關卡,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物流配送、快遞業和網絡購物發展。但快遞末端派送不暢, 最后一公里 已經成為制約快遞行業發展的瓶頸。”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微博)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這個局面有著歷史和現實多方面的原因。
近年來,大型社區、商業區、校區和綜合辦公區不斷涌現,對快遞末端投遞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快遞要進家入戶,就需要在居民區、商業區、辦公區設置一些配套的轉運點,但以前的城市規劃一般沒有相關考慮。”馬軍勝介紹,除了這個歷史原因,現在有些單位因為安全等問題對快遞設卡,快遞用車受到多重限制也嚴重影響了快遞的派送服務。“我們每年都會對用戶征詢服務評估,在快遞的上門攬收、分揀、運輸和派送四個環節中,老百姓意見最大的就是最后一個環節。”
馬軍勝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凝聚各部門合力,強化部門間的聯動工作機制。他建議相關部門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將快遞服務網絡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和社區配套設施規劃,將快遞投遞納入社區綜合服務平臺范疇。“現在很多小區早已建設成型,重新規劃難度較大,也可以利用商業網點和社區便利店等社會服務設施提供快遞收派服務,這樣網格化的服務也更貼近群眾。”
在車輛通行方面,“很多快遞使用三輪車確實影響市容,但在這方面,你不能堵,得靠 疏 的方式。”馬軍勝認為,要盡快制定快遞車輛進入城區的具體管理辦法,可以像天津、上海一樣核發快遞車輛進城通行證,并盡快制定快遞服務非機動三輪車的技術標準。
提升從業人員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重點。馬軍勝提出,要加強快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技能培訓,提高快遞員持證率,“包括一些新技能、新裝備的培訓。現在微信流行,定位技術也比較發達,顧客也是動態的,要培訓他們如何運用技術提高派送效率。” |